第八百六十三章 孔家的危机 (第2/2页)
圣人的经义,在太学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尽管,陆佃主持下的太学,还装模作样的,列了二十分的品行分。
使太学生们看上去,似乎是照着才学兼优、品行优良的路子去培养。
但问题在于,经义加品行,总共也只有六十分。
而儒家素来推崇中庸,讲究过犹不及。
所以,在考核打分中,是不可能给任何人满分。
哪怕是孔子复生,也拿不到满分。
这就注定了太学对太学生的要求,在经义、品行之外。
在另外四十分之中!
无论是外舍升内舍,还是内舍升上舍,或者上舍生求出官。
都得用心于另外四十分,而且,必须很用心很用心,每一分都可能关乎着成败荣辱。
这就直接,让太学在短短一年中,学风大变。
太学生们越来越关注,那些过去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比如术算、比如钱谷,比如刑律等等——现行的太学,允许太学生们,在经义之外,任选一门或者多门杂学研修。
这些杂学就占据着外舍生和内舍生的另外四十分学分。
而等到了上舍生,这四十分学分,就被所谓的【实习分】取代。
太学生,只要升到上舍,那么太学就会允许他们选择一个在京的官署实习。
这些人每七天,到相关官署实习一天,学习有关官署的基本工作。
其中成绩最好的人,甚至可以去学士院实习。
这对太学生们来说,不啻是天籁!
可对孔家人来说,却是危机。
经义的重要性,开始被削弱。
尽管,陆佃打的旗号,冠冕堂皇——礼乐书数射御,君子六艺,圣人所崇也!
所以,太学应当培养,德智体行四项全能的人才。
而不是培养一群书呆子。
但,陆佃做的那些事情,却是在实际上,挖儒家的根。
准确的说,应该是挖旧儒的根。
而在大宋,新旧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自有标准。
旧儒崇孔,新儒崇孟。
新党迄今最大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让孟子升格,陪祀孔子。
但,这不是结束。
只是一个开始!
孔家兄弟都清楚,下一步,新党的人要做什么?
等王安石百年后,将他的神主牌,也放进孔庙,然后再放到孔子身边,最后取代孔子,鸠占鹊巢!
孔家人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孔文仲,早早的就看出了新党的狼子野心。
所以,他坚决反对,坚决阻击着新党的每一步。
奈何,胳膊拗不过大腿,还是让新党,把孟子抬进了孔庙,坐到了孔子身边。
如今,沈铢被天子亲除为陈留知县。
就意味着,危险更进了一步!
因为,沈铢之父,沈季长是最激进的新党成员。
此人,当年在朝时,就到处鼓吹——荆国公,就是当代的周公!
“须得想个办法了……”孔文仲喃喃自语着。
孔武仲却是目露凶光,说道:“兄长,要不要小弟去找当年的虞蕃?”
孔文仲当即摇头,道:“不可!”
“此小人也!”
当年的乌台学案,和乌台诗案一样,是如今士林中人尽皆知的冤案!
虞蕃此人,更是早已千夫所指,沦为士林公敌。
他们兄弟是清流,是君子。
一旦和这种小人扯上关系,立刻就要脏了全身,是洗都洗不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