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V2导弹升级! (第1/2页)
1944年,东线战场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局势胶着,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关乎着战争的走向。
在斯摩棱斯克地区,苏军与德军的防线犬牙交错,这里成为了双方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六个苏军步兵师已在前线集结完毕。
他们步伐坚定,士气高昂,目标直指德军的防线。随着一声令下,进攻开始了。
苏军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向前方,进军速度异常迅猛。
T-34坦克的履带在焦土上碾出深深的沟壑,车长们从敞开的舱盖探出身子,用望远镜观察着德军第二道防线的轮廓——那里静得反常。
“乌拉!“第79步兵师的冲锋号穿透云霄,戴着船形帽的年轻士兵们跃出战壕。
他们发现德军阵地上只有零星的枪声,仿佛守军早已在钢铁洪流面前丧失了斗志。
他们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没多久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
士兵们的欢呼声在阵地上回荡,他们没有丝毫停顿,紧接着朝着第二道防线继续推进。
“我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防线被攻破?”一名德军中士老兵满脸不甘,无奈地说道。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忿怒与疑惑,在他心中,德军不该如此轻易地放弃阵地。
“怎么?你想反击?”旁边的排长瞥了他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神秘的笑意。
排长的态度让中士感到更加困惑,他不明白排长为何如此淡定。
“就这么憋屈地后退,不像我们的风格啊。”中士班长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在他的认知里,德军一直以勇猛善战著称,这种主动撤退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等着看好戏就行了,一会有的打了。”排长回了一句,便继续闭目养神。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中士虽然满心疑惑,但也只能按捺住心中的好奇,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情。
在第二防线纵深五公里的地下掩体里,汉斯·施耐德中士焦躁地擦拭着MP40冲锋枪。
通风管道传来远处苏军坦克引擎的轰鸣,震得混凝土墙壁簌簌落灰。
这位参加过基辅合围战的老兵转头看向正在闭目养神的排长:“上尉,我们就这样把整个顿河集团军群的荣誉踩在脚下?“
约阿希姆上尉的银质党卫军领章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
他慢条斯理地掏出怀表,表盖上镌刻的普鲁士鹰徽在硝烟中若隐若现:“耐心点,施耐德。当狼群放弃巢穴时,不是怯懦,而是为了把猎人引进雷区。“
突然,观察哨传来急促的敲击声。
透过潜望镜,只见苏军工程兵正在第一道防线上架设通讯天线,几个红军军官站在T-34炮塔上,对着德军阵地方向比划着粗鲁的手势。
更远处,喀秋莎火箭炮的运输车正在展开支架。
“他们连基本的战术侦查都省了。“约阿希姆嘴角泛起冷笑,转身抓起野战电话:“通知后方观测站,红色木偶已经全部进入舞台。“
对面的苏军步兵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从原先的小心翼翼,渐渐胆子变大了。
他们在阵地上肆意穿梭,有些人甚至开始嘲讽起德军来。
“战斗力也不过如此。”一名苏军士兵大声笑道,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看样子真的是吓破胆了。”另一名士兵附和道,语气中充满了轻蔑。
“不不不,这里面肯定有阴谋的。”还是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苏军士兵保持着警惕,他们认为德军主动撤退绝不是简单的示弱,只是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德军到底在谋划什么。
为了确保安全,苏军也派侦察机对周边空域进行了仔细侦查,重点关注是否有火箭弹偷袭的迹象。
然而,经过一番搜索,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苏军指挥官们稍稍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德军可能真的是实力不济,才选择了撤退。于是,他们继续指挥部队向前推进,准备一鼓作气突破德军的第二道防线。
另一边,在德军的V2导弹基地,气氛紧张而压抑。布莱恩博士等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空军发过来的数据。
这些数据是他们接下来行动的关键依据。
根据数据显示,苏军虽然只出动了六个步兵师,但在二十公里的防线上,这些兵力也不容小觑。
毕竟此时的苏军实力已今非昔比,不再是两年前那个可以轻易被德军突破防线的军队了。
现在的苏军,无论是装备还是战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他们在进攻时,要么有装甲部队压阵,要么就是火炮开路,不会再轻易地进行人海冲锋。
布莱恩博士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导弹发射是一件极其复杂且麻烦的事情。
首先,要将弹头小心翼翼地装入弹道,确保每一个零件都安装到位。
同时,还要精确地装填推进剂和氧化剂,这两者的比例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射程和威力。
在装填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发射失败,甚至引发严重的事故。
与此同时,导弹部队迅速进入发射阵地,开始紧张地准备作战。
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发射现场进行全面的勘测。
这其中,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至关重要。
因为这些因素会对导弹的飞行轨迹产生影响,只有准确掌握这些数据,才能确保导弹能够准确地命中目标。
最后,士兵们还要用经纬瞄准仪和陀螺校准仪来精确地标注攻击目标的位置。
在没有卫星定位的时代,这是唯一能够确定目标位置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很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是确保导弹命中率的关键环节。
这一系列的操作,完全考验着一支部队的专业素养和协同作战能力。
“报告,一号导弹车准备完毕!”一名士兵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紧张和兴奋。
“报告,二号导弹车准备完毕!”紧接着,又一名士兵的声音传来。
“报告,三号导弹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