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欲立新功 (第2/2页)
孙策于公于私,都已经没了造反的能力。
可不造反不代表不想建功立业,况且孙策这会儿才二十多岁,之前最大的野心也不过是诸侯一方,还被刘封给狠狠教训了。
经此一役,孙策也就很顺滑的改变了目标,变为在刘封手底下建立功勋。
眼下有一个巨大的功劳就放在孙策眼前,那就是举荆南而降。
哪怕孙策只是建言者,只要能说动张羡采纳,那他孙策在刘封那就是最大的功臣。
可谁能想到自己这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张羡就要收回他的兵权了。
孙策之前还想着先带兵追击蒯越,再立新功呢。
现在就要被过河抽桥了,这让孙策这暴脾气如何能忍。
他本着先礼后兵的做法,亲自到郡府上以探病的名义求见了张羡。
只是结果并不好,张羡虽然对孙策有所愧疚,但依旧没有改变之前的决定。
孙策心里很是恼火,这份怒火不仅仅是张羡父子的过河拆桥,同样也有着计划破灭的恼羞成怒。
原本在孙策的计划中,他将带领长沙万余精锐尾随追击荆南军,不求大获全胜,只求能够迟滞对方,便是大功一件。
等到和刘封军南北对进,聚歼荆北征讨军后,便可以挟大胜之势,汇合刘封军一同南下,入主长沙,掌控整个荆南地区。
这便是孙策原本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他不但能够分润聚歼荆北征讨军的功劳,还能在掌控荆南四郡中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
平心而论,孙策这计划并不算是空中楼阁,在这几个月的战事中,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和骁勇的武略,征服了许多孙策旧部。
这些人在孙策麾下作战,使得他们内心中追随孙坚时代的旧日情分被唤醒。再加上上层中有着桓阶、刘蟠等崇汉派的支持,只要孙策能够顺利带兵追击荆北征讨军,这计划就算是成了一半了。
可孙策万万没想到,之前临湘被围时,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张怿居然立刻给了他背刺,出手这么迅速且果决,完全没有先前那副胆小如鼠的模样。
孙策站在郡府外,看着亲兵牵来自己的战马,随即缓缓的吐出一口浊气。
“走!”
孙策翻身上马:“去主簿府中。”
七月的天,烈阳如炙。
战马之上的孙策只觉得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火热的,只会将他内心的野火烧的更浓烈。
很快,孙策就来到了桓阶的府上。
听闻孙策来访,桓阶亲自出迎,给足了孙策礼遇。
孙策毫不犹豫的直接开口道:“叔父,我有要事相商!”
桓阶愣了一下,片刻后缓缓颔首:“随我来。”
随后,桓阶引路,孙策紧跟在其身后,两个人来到了一处密室之中。
刚一落席,孙策就迫不及待的开了口:“小侄斗胆,敢问叔父对天下大势有何见解。”
桓阶再度吃惊,没有回答,而是紧盯着孙策。
孙策则气势更盛,毫无胆怯的与对方对视。
过了好一会儿,桓阶反倒是先吃不住了,心中苦笑起来,孙伯符当真有其父之烈。
三国志中描写孙策是美姿颜,而到孙权时却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到了深受三国志影响,又更加崇刘抑曹的演义里,干脆就把孙权描写成了碧眼紫髯。
可见即便是陈寿还是罗贯中,对孙策都是有偏爱的,而对孙权却都是极其厌恶。
陈寿直呼其名,而罗贯中更是以碧眼紫髯来影射其血统不纯,至少不类父,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严重的罪名了。
其实本质上孙策行事,和孙权是很相像的,都有狠辣少信,残酷暴虐的一面,而这源头,恰恰就是孙坚。
但大部分人都只会认为孙策才是承袭了孙坚的性格,而孙权像是捡来的一样,这也是罗贯中故意碧眼紫髯来抹黑孙权的用意。
这一个区别对待可是别有深意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肖父可是一个极其褒义的特征。
孙策不但美姿颜,更深肖其父孙坚,这在长沙的孙坚旧部以及桓阶等人眼中,是极其加分的。且他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已经成功拉拢了数千孙坚旧部,更在其余的长沙军士卒中竖立了威望。
有这些作为底牌,再加上刘封这一杆虎皮大旗,以孙策急躁刚烈的性格,跑来找桓阶摊牌,也在情理之中。
桓阶沉默半响之后,终于开口道:“当今天下,群雄逐鹿,能脱颖而出者,不过袁、曹、刘三人也。”
桓阶所说的刘,自然不会是刘表,也不会是刘璋,而是刘备、刘封父子俩。
这一点,足以证明桓阶对刘备、刘封父子的肯定。
可孙策的脸色却有些阴沉,因为桓阶所说的顺序是袁、曹、刘。
可见刘备、刘封父子俩在桓阶眼中,是比不上袁绍和曹操的,而袁绍,则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其实这很好理解,在这个时代除了极少数人外,绝大部分的人都是这种看法。
原因就在于历史视角。
就像袁术,后世任何人都不会看好他,觉得这货就是个冢中枯骨,待宰羔羊,居然还敢称帝,简直不知所谓。
可在东汉末年,谁敢小觑袁术?
哪怕强如魏武南下征伐袁术时,也带上了所有的精兵强将。即便如此,也被蕲县拖住了整整大半年,险些粮尽而退。
更让后世人看不明白的是,袁术敢于称帝,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这样的实力了。
归根到底,袁术是输在了思想没有更新迭代上,他的思路依旧是中央政斗的思路,以为只需要掌握了太守一级的任免就能掌握这个郡国了。
但这并不代表袁术就弱小,更不能轻视他在天下人眼里的地位。
要知道直到袁术吐血而死的当年,袁绍都以他为天下最大的对手,为了能够顺理成章的得到天下士人的归附,他甚至愿意接受这个弟弟的投降。
同样的是,曹操宁可和袁绍翻脸,也要派遣精兵强将阻止袁术北上投奔袁绍。
可见曹操对二袁合一有多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