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五百三十九章 科学杂志

第五百三十九章 科学杂志

第五百三十九章 科学杂志 (第1/2页)
  
  民国这种一穷二白的时期,真正难搞的是规模化产业,比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制造业等,这些无不需要政府巨大支出,同时更要一个稳定的局势。
  
  而这两点又是民国时期完全不能满足的。
  
  反而飞机这种“小众”的高端行业,只要有人有技术就可以搞起来。
  
  当然,大家肯定明白,这属于走捷径,是弯路,不是正道。就像后世的印度,制造业没搞起来,反而一门心思发展在第三产业中都属高端门类的IT产业。
  
  但在民初的时局下,李谕也没什么其他办法,而且搞搞高端产业起码可以提振一下民族信心不是。
  
  此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这时造个飞机真没后世那么难,更没什么设计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战初期,只需在工厂地面上用粉笔画出一架新飞机的外形,两周之后一架完整的飞机就可以出厂。
  
  而且机身材料也比较简单:使用的是木材。木材这东西哪里都好搞,不依赖冶炼工业。
  
  二十世纪初飞机最重要的两个构件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机翼。
  
  发动机难不倒李谕,毕竟已经注册了一些专利。
  
  一直到二战之前,飞机发动机除了一些设计上的不同,比如冷却方式之类,整体可以算作活塞式发动机,与汽车发动机没太大区别,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技术难关。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旧诞生了一些优秀发动机,但也只能叫做“飞机发动机”,不能称之为高大上“航空发动机”,它们有本质区别。
  
  再退一步讲,就算李谕搞不出飞机发动机,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
  
  一战时期最好的飞机发动机是美国造的“自由人”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生产数量极为巨大,远超飞机。
  
  以至于后来很多“自由人”发动机被偷偷用到汽艇上,靠着强大的动力,一些搞走私的人可以远远甩开海岸巡逻队的船。
  
  至于机翼,作为飞机机身部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承载了飞机大部分气动载荷,目前的形制基本都是双翼机。
  
  其实后世那种单翼机也有人搞出来了,不过双翼机在二十世纪初的飞机结构上有其独到优势——与一个单独的长而大机翼相比,由支撑杆和张线捆绑在一起的两个小机翼组成的盒式坚固结构,在飞行时能提供更大的压力和张力,尤其是大机动飞行时。
  
  所以即便一战时,空战用的战斗机仍然大都是双翼机。
  
  而单翼机则具备明显的气动优势,同时能给飞行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这两点优势人们早就认可。
  
  然而,单翼机的结构还是个问题。因为现在使用的机翼是薄翼,这就导致机翼内部的空间不能满足大量桅杆和其他内置结构的布置要求。
  
  很多年以后,人们才会渐渐意识到厚翼(也就是现代飞机机翼结构)的巨大优势,不过这是后话了。
  
  此外,就在半年前,单翼机中成功的典型——布莱里奥XI飞机因为机翼结构失效导致了几次坠毁,使得单翼机这种构型开始不受欢迎。
  
  英国和法国的军队立马宣布了对这类飞机的临时禁用令,导致双翼机此后多年中都将是主力。
  
  而双翼机在空气动力设计方面,要比单翼机简单太多。要是不追求极限的飞行速度和爬升能力,造飞机并非难事。
  
  如今要在报纸上宣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次成功的飞行。
  
  史量才在听了李谕的一些介绍后,对飞机有了初步认识,已经忍不住想要看看这种可以上天的怪鸟。
  
  史量才道:“疏才兄,你说的内容太专业了,我肯定无法亲笔写稿。不然还是按照您之前提到的,办个咱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学杂志。”
  
  “不能再同意!”李谕说,“刊印方面你们报社是行家,我会组织个科学社,以及编委会,进行内容撰写与审阅。”
  
  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杂志》在1915年诞生,创办者是一批庚款留美生,一开始在美国运作。
  
  李谕与这些人大都有接触,至于杂志本身,就让它提前几年问世吧。
  
  国内已经有一批回国的理工人才,李谕找到大同大学的胡敦复等一批教授,大家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成立《科学杂志》编委会。
  
  史量才则叫来了此前《格致汇编》(中国最早的科学类型杂志)的主编美国人傅兰雅帮帮忙。
  
  这位老传教士对中国感情挺深,大半辈子铺在科技杂志的翻译上,就是感觉有点忘了“主的旨意”,除了礼拜六去做个礼拜,几乎放弃传教,整天研究科学内容。
  
  留美学生赴美前要看的一本介绍美国的大学制度、招生情况、建议与忠告、美国大学一览表等内容的《接纳中国留学生留学美国章程》,也是傅兰雅编写。
  
  傅兰雅现已七十岁,但精神甚至比几年前见面时还好。
  
  毕竟民国是法国、美国后新出现的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他感觉非常难得。
  
  经历了清亡民立的历史大变迁后,他更想留在中国。
  
  傅兰雅毛遂自荐负责翻译最新的欧美科学杂志,同时拉上了自己的儿子。
  
  除了转载内容,更重要的当然是亲自组织撰写适合国内科学情况的文章。
  
  好在科学目前在国内有无限大的推广空间,写文章不是难事,李谕以及胡敦复等人轻轻松松就可以供稿,比较麻烦的是公式排版。
  
  这时压根没有TeX公式排版体系、或者文字处理软件上的公式编辑器,想要用活字印刷术正确无误地排出数学公式,相当有挑战性。
  
  尤其涉及微积分的公式往往有三行之多,对排版工而言绝对是个噩梦——此后的大半个世纪都是如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1980年代国内很多学校的数学试卷印刷仍然要手写模板;那时候前苏联的一些热学教材,由于公式数量巨大,里面的公式也是需要手写的。
  
  目前除了固定的一些科学杂志,如果某个科学家自己想出书,除非本身名气比较大,出版社才愿意给你单独排版。
  
  否则——嘿嘿,出版社随意印出来的公式真心惨不忍睹,只能一本本手动去添加缺失的符号。
  
  也包括各个大学数理专业论文,排版工才懒得给你一点点排,自己手写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