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扼元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谈(下)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谈(下)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谈(下) (第1/2页)
  
  郭宁和移剌楚材两人,站在中军帐前,仰头看着鸣镝飞入夜空。
  
  郭宁松了口气,道:“晋卿先生所想,果然周全。”
  
  移剌楚材微微躬身:“接下去还有一些动作……故而,戏得演全套。”
  
  郭宁点了点头。
  
  他方才歇了没多久,其实依然疲惫,因为放心不下这桩事,才勉强撑着在外观看。这会儿见蒙古人的表现俱在移剌楚材算中,才放下心来:“夜晚风大,晋卿,我们进帐等候下文。”
  
  “好。节帅请。”
  
  两人一前一后回到中军帐里,各自落座。倪一给两人倒上热茶。
  
  移剌楚材刚捧起茶盏啜饮一口,郭宁斜靠着案几,又一次睡了过去。
  
  而这时候,营垒外的连绵军营里,明显有些骚动。
  
  自古以来,鸣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惯用的传讯工具,一旦出现,就代表了北方强族的军队到来。故而数百年前就有古人曰:“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耶?”
  
  近世以来,北方汉儿对穹庐屈膝颇成常态,而对鸣镝这种玩意儿,听得,多了,尤其久经沙场的战士,颇能分辨出一点门道。
  
  比如说,金军以鸣镝传令的,大都是千长也就是猛安勃极烈以上的军官,所用的鸣镝,是穿套在箭杆上的铁制品,声音大体类似,都极其尖利。而蒙古军用鸣镝或为木制,或为牛羊角制,声音悠扬呜咽,而又各具鲜明音色。
  
  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常用鸣镝作为结盟交质的信物。比如当年成吉思汗与札木合结盟,札木合把用两岁牛角制成的鸣镝赠给成吉思汗,而铁木真回赠以柏木制成的响箭,也是鸣镝之属。
  
  这件事,北疆武人在讲述成吉思汗崛起的传奇时,或多或少都听过。
  
  蒙古人的使者,此来说是商议赎人、换俘。其实郭宁这边,倒真没有多少人被蒙古军俘虏,蒙古军所到之处肆意屠杀,本来也手上也没什么够份量的俘虏。故,而主动权完全在郭宁一边。
  
  郭宁让赵决出面截住使者。赵决心思很细,特意勒令蒙古人去甲、并不得携带强弓、劲箭、利刃等武器。唯有鸣镝之类,既有这个习俗为凭,赵决便不好逼迫太过。
  
  毕竟蒙古军强悍异常,这一场战斗,若非拖雷被俘,也不好说谁胜谁负。他们是来赎人的,不是来投降的。
  
  而这会儿的三支鸣镝发出,可见己方示强的手段,果然落在了蒙古人眼里。看来,震慑蒙古人,使他们不敢再轻举妄动的目标,当能达成。
  
  但这独特的鸣镝之响,也立即引起了本方许多人的紧张。
  
  终究一场血腥大战刚刚停止,许多人的情绪尚未放松,诚如惊弓之鸟。鸣镝一响,好些营地里,纷纷亮起松明火把,有巡夜的士卒紧急调动,又有主将的侧近被派出来打探。
  
  因为海仓镇的营垒内部一片狼藉,到现在还没收拾干净。郭仲元所部这会儿只能宿在营垒外头,距离蒙古人落脚的小小营帐不远。
  
  燕宁所部,也驻扎在一处。
  
  这时候他给自家顶盔掼甲,又往脸上扑了一把土,问道:“怎么样?”
  
  郭仲元绕了两圈看看,笑吟吟道:“就是这样了!看不出半点破绽!”
  
  燕宁的部下们,这会儿并不在身边,而是去了营垒东面的平原。
  
  方才绕行营垒高坡入驻的,乃是靖安民带来的援军,上千人每人手持火把两枚,背上扎着长矛,装出了大队步卒增援的架势。而在平原东面那支急速前来的骑兵,便是燕宁部下的三百人。
  
  骑兵们没人手持两个火把,然后再领一匹从马。从马的马鞍上,再交错捆两个火把。每名骑兵间隔十丈,络绎而行,远远看去,便如一条火龙。
  
  当日燕宁离了益都城,率本部与郭仲元一起赶到莱州,真是受到了郭宁与蒙古军鏖战的感动和激励,他也是真的亢奋异常,只觉得浑身蓄满了力气,就要释放在与蒙古军决战的沙场,恨不得一战打出莒州燕宁的名头,让蒙古人知道汉儿中多有豪杰。
  
  结果,他长途奔来,只做了个看客,而且是眼睁睁看着郭宁自万军之中擒拿敌酋!
  
  这实在是……燕宁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这种感受,总之,是可忍,孰不可忍!
  
  到了战事告一段落,郭仲元进入营垒,禀报战况,同时也禀报燕宁前来援助的情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